当你熟练地与语音助手交流,用视频会议办公时,是否也曾思考过:当世界越来越依赖声音传递信息时,那些听不见或听不清的人们,正面临着怎样的沟通困境?事实上,听力障碍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。
根据2025年相关数据,我国听障人群数量庞大,听力残疾人数高达2780万,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,约有1.2亿人正逐渐失去听力。这些数字触目惊心,更为沉重的是,与听力一同消失的,或许不仅仅是外界的声音,还有自己的声音。因聋致哑,丧失语言能力,成为困扰听障群体的普遍难题。
针对这一问题,我院肖阳教授团队联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王然老师团队,开发出“AI唇语辅助训练系统”,仅用一个下午,就让来自云南省昭通市,因患有先天性耳聋,因聋致哑的小磊、小亮兄弟发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声“爸爸妈妈”。

这支由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专家组成的团队,受到“感动中国”人物江梦南的启发,意识到“聋人只是听不见,不等于说不出”。以这一点为突破口,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,研发出这套系统:精准定位用户唇部关键点,记录、量化唇形特征并与标准值比对打分,同时评估语音信号准确性。该系统定位为“基于人工智能的、面向特殊教育的辅助教学系统”。

面对我国特教资源短缺、家庭辅导困难等现状,团队的目标是搭建一个便利的在线学习平台,成为特教外的有力补充和延伸。听障人士仅需点开平台的网页,就可以获得个性化、定制化的发声训练指导,无需专业老师和家长的时刻参与,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听障人士带给原生家庭的时间和经济压力。
未来,团队还计划加入虚拟卡通形象,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地学习兴趣。尽管唇语识别精度会受到光线、角度、语速等影响,但团队充满信心:“从 ‘爸爸妈妈’做起,逐步到短句、长句,让聋人最终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、融入社会,是我们的内心最坚定的目标。”
学院始终秉持"科技向善"的研发理念,将“深耕智能辅助技术,用技术创新为残障群体赋能”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。我们相信,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,终将打破声音的藩篱,构建一个真正无障碍的沟通环境。我院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以人文关怀为底色,让科技的温度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