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院黄剑教授团队与软件学院和机械学院合作,联合华工科技成功研发 “融合多模感知交互的智能分拣系统”,并正式落地应用。该系统以 “2D 视觉 + 3D 建模 + AI 算法” 深度融合为核心,内嵌 12 大行业定制化算法,通过多模感知与数据处理构建多模态数据集,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和迁移学习优化算法搭建感知 - 决策模型,采用迭代控制算法保障机器人执行的柔顺性与安全性。能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精准定位、随动抓取海量异形工件,即便 1mm 以内的零件割缝也可清晰识别,整体识别准确率超 99%,重构了工业生产 “眼 - 脑 - 手” 协同范式,为船舶海工、能源装备等离散型制造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当前,船舶海工、工程机械、能源装备等领域虽已逐步用自动化分拣替代传统人工作业,但行业痛点仍未彻底解决,严重制约智能分拣的工程化应用。一方面,人工分拣遗留的效率与稳定性问题尚未完全突破,部分场景仍依赖人工辅助,重工环境下劳动强度大、疲劳导致的分拣错误率高、生产周期延长等问题依旧存在;另一方面,现有自动化系统面临多重新挑战:工件特性复杂,异形件、多工艺零件的识别定位难度大;环境感知干扰强,粉尘、光线变化等因素易导致系统成像偏差、识别精度下降;同时安全隐患突出,机器人执行的柔顺性不足,易出现碰撞损伤或操作风险。此外,工件整理难度居高不下,不同工件工艺路线复杂、尺寸重量差异显著,传统产线固定流程与现有自动化系统的适配性有限,难以满足料框选择、码盘调度的柔性需求,进一步制约企业生产效率提升。

针对行业痛点,“融合多模感知交互的智能分拣系统” 从技术突破与功能优化双维度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,核心技术优势凸显。在 “看得清” 上,凭借弱特征切割件识别定位技术,实现 99% 识别率、≤0.5s 响应时间与≤1mm 定位精度,搭配鲁棒轮廓提取模型与行业专属 AI 检测模型,超大件检测准确率达 100%,同时大幅降低对环境稳定性的依赖;在 “抓得稳” 上,依托轮廓与位置信息,通过柔性端拾器开磁算法适配异形零件,结合多机器人协同抓取技术实现 40%-60% 效率提升,搭配自适应双臂协同计算与多机控制,抓取成功率稳定在 99%,切断线生成与识别技术更彻底解决行业卡料难题;在 “码得齐” 上,基于强化学习的任务决策模型提升分拣效率 20%,多约束码盘调度算法则实现料框利用率提升 20%、零件齐套性提升 15%。此外,系统开发配置标准化单元站设计,可根据项目需求快速适配应用,高复用性与高扩展性让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更灵活、成本更低,最终实现复杂工业场景下人员减少 80%、效率提升 100% 的高效柔性分拣目标。


该系统凭借技术创新性与行业价值,已获得多方高度认可与广泛应用。目前该成果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,成为 “AI + 工业制造” 领域的典型案例,向全国展示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突破;同时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斩获金奖,充分彰显我国在工业智能识别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。应用层面,技术已成功落地中联重科、太重集团、芜湖船厂、新能船业、顺特电气等国家或行业级标杆工厂,助力近百家智能工厂建设。其不仅推动工程机械、船舶海工、能源装备等行业高质量发展,更以绿色高效的技术特性驱动全球工业绿色转型,为共筑人类可持续未来提供 “中国方案”。